尊重普洱茶传统文化的延续权---访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馆馆长廖义荣

时间
2004-08-27

尊重普洱茶传统文化的延续权

——访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馆馆长廖义荣

2004年08月27日

走进滇池湖畔的大友普洱茶博物馆,古色古香的各式家具、优雅的古乐和弥漫馆内的普洱茶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走进了“世外桃源”,更让人大开眼界的是其中珍藏的各种普洱茶珍品:百年陈期的同庆老圆茶、70年陈期的可以兴砖茶、鼎兴红圆茶、广云贡饼到近年刚出品的七子饼茶,应有尽有。

据了解,云南大友普洱茶博物馆是台湾大友普洱茶博物馆的姊妹馆,当初出于普及、宣传普洱茶和商业上的考虑,大友普洱茶博物馆曾准备设址于在交通、通讯、经济实力、人气指数各方面更胜一筹的广州市,但最终廖义荣先生还是将这个博物馆设在昆明,原因很简单,因为云南是普洱茶的故乡,要振兴普洱茶传统文化,还必须从源头抓起。“我是一名快乐的义工”“这个博物馆不是我自己的,只不过我替大家管理它而已,我是一名快乐的义工,我们都是过客,但普洱茶不是。”

“大友公司每年花费大量资金来经营大友普洱茶博物馆并不是以赚钱为目的,更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宣传普及普洱茶文化,因为我热爱普洱茶,宣传、普及普洱茶传统文化是我和大友公司义不容辞的责任”。身兼台湾大友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廖义荣馆长真诚地对记者说。

廖馆长热爱普洱茶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1995年因为大批量收购香港收藏家手中的普洱茶珍品,大友公司资金严重短缺,有人劝廖馆长放弃收购计划,但他始终不听。最后低价处理了大友公司的一些固定资产他才如愿以偿。据介绍,今天馆内的珍品,有很多就是那时候收购的。

因为对普洱茶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廖馆长曾经五次在台湾发起、主办国际普洱茶展,经常在刊物、报纸上撰文介绍有关普洱茶的知识,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一代普洱茶经营者的共同努力,使普洱茶传统文化得以普及,并发扬光大。

谈到普洱茶,从普洱茶“真、醇、雅”的优良品质、普洱茶独有的保健功能到历史上的茶马古道,到今天国人对普洱茶资源保护的不足,廖先生话语滔滔不绝,总有谈不完的话题。

“大友普洱茶博物馆不以赢利为目的,可商人总是以赚取利润为目的的啊!这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虽然了解了许多廖总痴迷于普洱茶的趣闻,但记者还是忍不住问起大友经营普洱茶博物馆的真实用意。

廖馆长不愠不怒地回答道:“我们做普洱茶博物馆的确是做公益事业,希望博物馆成为一所普及普洱茶知识的学校。因为中国是茶的故乡,云南是普洱茶的发源地,这已经成为了妇孺皆知的常识。但这似乎已变成了一种空洞的口号,这也难怪,现在在云南已经很难找到自然陈化上二十年的普洱茶了。我们做大友普洱茶博物馆,也就是为了使这个空洞的口号实际起来,我们博物馆始终坚持免费参观讲解甚至品尝,希望更多的人能认识到普洱茶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其中所蕴藏的巨大的经济价值。爱护它,珍惜它,并发展丰富普洱茶传统文化。”

“并且,我虽然没有寄希望靠这个普洱茶博物馆来赚钱,但并不等于它以后就永远不会给我创造经济效益,在舍和得之间人往往记得的是‘舍’,而忘记了‘得’,而世上的规律往往是要先‘舍’,之后才会‘得’。”“普洱判官”直指病症 廖义荣先生虽然四十岁不到,在台湾却有“普洱判官”的美誉,据记者的观察,这个称呼并不仅仅只因为廖先生是鉴别普洱茶真伪的行家里手,更是因为廖先生希望改变普洱茶业界目前那些丑陋的、不正常经营方式的雄心和将之付诸行动的勇气。这从大友普洱茶博物馆大力宣传的“不以错误年代为标杆,不以伪造包装为依据,不以深浅汤色为借口,不以添加味道为假象,不以霉气仓别为号召,不以树龄叶种为考量”鉴别普洱茶的“六不政策”直指现在普洱茶业界的种种病症就可以看出来。

“现在中国普洱茶的经营很不规范,特别在云南”,廖先生这样说,“这也是很多普洱茶经营者不欢迎我来的原因。普洱茶没有秘密,只有真相,只要人们明白了真相,假相就再也不能欺骗人了,这也正是大友普洱茶博物馆普及普洱茶传统文化的用意之一。”

“我们尊重所有普洱茶经营者希望增加收入、改善自己生活的生存愿望,但首先有一个前提,就是他们必须尊重普洱茶传统文化的延续权。”廖先生加重语气地说道。

“从目前来看,一些普洱茶经营者的眼前利益和普洱茶传统文化的延续权之间的确存在着矛盾”,他继续说道,“但这只是暂时的和较少部分人的,普洱茶传统文化的延续权才是长久的,就单单只从利益来说,普洱茶传统的延续权也关系着更多人的利益,比如更大多数茶农及他们后代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只有在普洱茶传统文化得到真正的尊重的时候,经营者的长久利益才可以得到更大的保护和拓展,从长远来看,二者又不矛盾。更何况保护、传扬普洱茶文化这并不仅仅只是一个利益的问题。所以必须强调普洱茶经营者对于普洱茶传统文化延续权的尊重,这需要加强宣传引导。”

“大陆普洱茶业亟待重建一个良好的经营规范,首先必须有一群心态健康、热爱普洱茶的从业者,这也是大友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我们希望它能够成为大陆普洱茶界的人力资源库。”廖先生指着正在沏茶的学生对记者继续说道,“这些孩子到这里来学习,我们非但不收他们的学费,而且每年博物馆要供他们食宿、零花钱,一年需要花许多钱。”

“现在大陆普洱茶界谈茶更多强调的是‘茶艺’,如何摆放茶具,沏茶的姿势应该如何等,我对这些孩子说,这些技术性的东西只要练习一段时间谁都能学会,难学会的是对普洱茶的热爱和对博大精深的普洱茶传统文化全身心的投入,我希望这些孩子能够做到这一步。”希望帮助所有种植普洱茶的农民 品着滋味醇厚的普洱新茶,我们关于普洱茶的话题自然而然地转到了茶农。

廖先生告诉记者,他就是农家子弟,很了解农民生活的艰辛。成功了的廖先生始终没有忘记他自己是农家子弟,言语中自始至终饱含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

“从1997年大友公司开始进入云南普洱茶区起,我们就始终告诉农民,优质才会有高价,并从种植、制作技术等方面扶持茶农,引导他们改变不卫生的普洱茶制作习惯。几年过去,普洱茶质量有所提高,茶农收入增加了,1997年1千克普洱茶鲜叶才卖8元人民币,到今年,1千克上好的普洱茶鲜叶已经卖到了80元人民币,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他们也真正体会到优质高价的道理了。”

“我们刚到勐腊县易武乡的时候,那里的茶叶生产质量不高,而且因为农村经济条件差,整个乡的年轻人基本都走光了,到城市里打工去了,整个乡只剩下些老人小孩”,瘳先生对记者回忆道,“但是,城里面打工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人没有技术,很难获得发展。经过这么几年来大友公司的指导帮助,易武乡整个普洱茶生产搞上去了,茶农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看见家乡种茶有希望,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又回家种普洱茶了,而且收入比以前有很大的提高。”

不但帮助茶农,大友公司还通过帮助普洱茶产区那些生产技术落后、规模小、流动资金少的茶厂走出了经营的困境,这也间接地解决了当地大批的下岗工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几年来,廖先生几乎走遍了云南省所有的普洱茶产区,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尽可能地帮助所有种植普洱茶的农民,能够复制他近乎神话的成功故事,摆脱贫困,并且带动更多的茶农摆脱贫困。

廖总说,这并不是望梅止渴,整个世界优质普洱茶有限的产量和巨大的消费群体消费需求的落差决定了普洱茶利润还有上扬的空间。但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在开发利用普洱茶资源的时候,如何保护宣扬发展普洱茶传统文化,是杀鸡取卵?还是亡羊补牢?这个问题值得国人特别是有关普洱茶经营者和管理者深思。